欢迎光临!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参政议政 >> 政协提案 >> 政协八届五次 >> 关于洪涝干旱灾害和地质灾害频发的主要诱因分析及建议

关于洪涝干旱灾害和地质灾害频发的主要诱因分析及建议

2011-01-30 10:30:32 来源:我的网站 浏览:4175
    我市属于中低山丘陵地区,故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山多坡陡,地质构造复杂,气象、水文条件多变,是三明多发自然灾害的主要诱因。近10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暧和我市的城市化加速,基本建设加快,经济活动范围拓展,以及营林、造林不合理的历史原因等,致使洪涝、干旱、地质灾害频发的现象,应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
    山地的主体是森林,森林是山地生态屏障的“心肺”;山地的植被和山障湿地是山地生态屏障的“肾脏”。1958年以前,山地森林的林像结构,基本上是依靠自然力形成的友好型的生态链环境,其地壳表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互动相对和谐,所以具有较强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1958年之后,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了山地生态链屏障遭到了不断地侵削与破坏,所以导致了90年代初以来的洪涝、干旱、地质等灾害凸显,尤其是地质灾害特别突出。
    一、山地自然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分析
    山地原始森林生态链严重失衡是自然灾害频发的主要诱因。山地原始森林生态链是由灌木、乔木、阔叶林、针叶林、荆草及数以万计的物种组成的,它们以盘根错纵的根系和落叶形成的腐植质附体,保障着表土在下雨时不被冲刷,不会形成“暗流”,同时具有很强的固土和含养水分能力,保护着山地水土安澜无恙。据专家计算,15亩阔叶混交林可蓄水300立方米,51000亩相当于一个小型的蓄水库,450000亩相当于一个中型蓄水库。我市土地面积229.7万公顷,有林地面积176.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6.5%,位居全省前茅。但是我市过去大多采取山体森林全部砍伐,然后炼(烧)山营造松杉林,所以造成森林的结构极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两多两少”:一是针叶林多,阔叶林少。在全市林分总面积中,松杉木等针叶林比例占65.9%,在人工林分面积中,针叶林占95.6%;二是纯林多,混交林少。在全市现有林分中,90%以上属纯林经营。这种营林、造林方法致使山地生态链严重失衡,固土和储水能力大大下降,一旦遇上强降雨,不少山地就要遭受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危害;这样的山地森林生态链,植被脆弱,大雨时无力含养水分,雨水大量流失,致使山障湿地消失,地下水锐减,泉水缩泉,自然水圈失衡,洪涝旱情逐年严重,所以群众有个“下雨遍地流,无雨四处旱”的顺口溜,道出了洪涝、干旱、地质灾害的诱因。
    1980年以来,我市的洪涝、干旱灾害频率明显上升。从538年历史资料看,我市平均10年发生一次大洪灾或较大洪灾,然而从1980年至2006年的27年间,却发生了大的和较大的洪涝灾害11次,平均2.5年一次,而且带来的地质灾害越来越严重,在2002年的“6.16”三明特大洪灾中,全市共有山体滑坡几万处,其中泥石流650处,建宁县在这次特大洪灾中发生的大滑坡、泥石流灾害有3000多处,全县水电、交通及对外通讯全部中断,城区和所辖的5个乡镇所在地全部沦为“孤岛“;发生地质灾害的山地,都是针叶林地带,被侵削的山体,大多为从山顶滑坡到山底,裸露的山地像被“龙爪”爬过似的,地表土全部滑落,形成满目苍夷的“桂白”沟壑,危害之烈,损失之重,触目惊心,惨不忍睹。从538年历史资料看,我市每7年发生一次中旱或小旱,然而近几年却发生两次大旱或特旱。2003年的大旱情造成了我市36个小型水库干涸,在田受旱面积近100万亩,工农业用电要“错峰”供应,给我市工农业生产带来重大损失。2003年、2004年特大旱灾后,翌年遇上强降雨,导致针叶林山地的表土更容易受到侵泡、松动,引发的山洪与地质灾害更加严重。如2005年5月至8月间,将乐县当倾盆暴雨来临时,溪水随即暴涨,县城随之淹没,山洪如脱缰野马似奔流直下,全县13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15.21万人,死亡人口10人,直接经济损失5.588亿元,全县许多溪流被冲毁改道,发生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岗的有2000余处。大旱后的山洪暴发,引发的地质灾害泥石流尤为突出。
    二、对山地森林生态链保护与修复的几点建议
  (一)深入调研,完善法规,依法保护与修复。世界著名的1670位科学家集体向全球发出:“人与自然正处于相撞的险境”警告,这个警告不是空穴来风。党的十七大报告,在第四、第五章节中,使用了两个段落篇幅阐明了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形成保护生态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的重要性,同时向全党提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的要求。为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深刻认识保护与修复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我市山地森林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80%,因此山地森林生态链的保护与修复十分重要,攸关全市的可持续发展大局。当前,市委、市政府应把山地森林生态链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迫在眉睫的事务工作来抓。召集林业、水利、国土、环保、农业、防汛办、水土保持办等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分管领导举行 会议,研究保护与修复山地森林生态链的对策。会议后,主要要做的工作:一是各相关部门要组织专业人员深入调研,提出“保护与修复”的意见与建议,提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二是市委、市政府每两年要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听取相关部门对山地森林生态链的保护与修复情况汇报,研究部署下阶段工作,特别要对法规的缺陷,进行完善。三是各相关部门要建立联动机制,同时根据形势进行分工调整。如林业部门的定位是:“负责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和管理的实施和监管”等,“特别各有关部门监管的措施”要到位。四是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出现,林业发展已成为国人关注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协助政府做好阔叶林和生态混交林发展规划,力争30年内,山地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现象得到有效解决;五是要改善“重取轻予、重复征税、税费过重”的林业金税费政策,同时要落实“反哺”林农政策,推动林农积极参与生态林建设。
  (二)建立以自然力为主和人力为辅的创新机制,推进山地森林生态链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封山育林是充分利用自然力修复与保护天然森林植被,培育森林资源的一种高效方法。封山育林是地球和大气通过边界层进行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其森林、荆草植被就是这个边界层影响交换的主要因素,故此自然力能有效地促进林木及植物多样性的生长与繁殖,从而达到修复地带性的生态植被,提高山地森林生态链的恢复效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深远意义。山地森林荆草植被的生态效应,是在通过地—气—生物循环中,发挥山地森林生态调节作用的,对抵御和减轻气象灾害起到重要作用。然而,我市近几年来很难看到“封山育林”的牌子,其工作明显弱化。目前我市的原始生态林所剩无几,应加大力度,顺应自然,造就自然生态林的发展。在沿路沿江目前我市有近600万亩林分、疏林和残次林地,或灌木林地,应采取封山育林措施,促使这部分的山地森林生态链恢复。在山地森林生态链修复工作中,要处理好森林与林改关系、经济与生态关系、林业与公益事业关系,当产生矛盾时,应服从于生态建设大局。《道德经》中的“自然大美而不言”名句,道出了自然的天性与魅力,为此,我们要崇尚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做好植被与湿地的保护工作。同时开展节水、“造塘”灌溉、营造湿地处理污水、维护河道生态平衡以及保护深脚田和地下水等活动,促进山障湿地面积扩大,造就良好的水圈环境。在全市流域源头,加快使用新能源步伐,杜绝砍伐薪柴。在特殊地理位置,加强灌木林建设。溪流两岸做好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加强溪流“增殖放流”,改善水质环境。山地森林生态链保护与修复的资金来源问题,可以通过以水养林、以电养林、以旅游养林、以水库养林、以电站养林,以及下游受益城市“反哺” 养林等办法来共同支持山地森林生态链建设。
  (三)加强自然生态城镇建设,构建城镇与山地森林生态链融合的环境。过去沿海民众,一提起闽西北、闽东南山区县城,就会说,“上路气候”早晚凉爽,四季分明。然而,今天的这种景况已“荡然无存”,年平均气温已上升4-5度,究其因有三:一是世界性气候变暖;二是温室效应加大;三是城镇周边的山地森林生态链失衡。我市的县城和乡镇大多座落山谷里,为此我们应将县域生态林建设作为山地森林生态链保护与修复的组成部分,予以整合运作。顺应自然,造就自然新环境,目前国外有经验可借鉴。近几年来,日本城镇屋顶采用无土栽培和科学防漏技术,在屋顶及屋坡面上种花、种草、种菜的面积已达到屋面总面积的20%左右,致使城镇的温室效应减弱,夏季气温下降2-3度,同时吸收了部分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增加了城镇的负离子含量,提升了民众的生活质量。目前,欧美、德国等国家已把在城镇建筑墙体上绿化、种植植物和种菜,作为节能环保的****途径,并制定政策予以扶持,使之迅速壮大。德国是世界上屋顶绿化最发达的国家,已有36%的墙体被绿化。因此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把县城及乡镇的屋面、坡面、垂体的绿化措施列入楼盘建设的设计书,予以逐步推广。同时把县城、乡镇的沿路、沿河的山体作为首批“封山育林”的山地,付绪实施,从而达到丰富城区天际线、美化城镇和保护与修复山地森林生态链的效果,并使之为防灾减灾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闽公网安备 350402020001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