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盟员风采 >> 童桂贤:“三歌”的领唱人

童桂贤:“三歌”的领唱人

2011-05-23 16:39:51 来源:我的网站 浏览:11877

    近日,三明市歌舞团被共青团福建省委、福建省青年联合会评为“第八届福建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标兵”,这是我省青年集体的最高荣誉。

    这是一支什么样的青年团队呢?若是在四年前,这支团队的情况是,全团54人,只有8个人能上台表演,每年仅有十几场演出,人均月工资只有500—700元,还拖欠职工社保金458万元。人心涣散,哪来的标兵?

    再看看现在的三明市歌舞团,现全团72人,平均年龄28 岁,每年演出200场以上;2010年全年收入达到450万元,人均收入翻了数番。全团上下一派生机与活力,成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先进典型。

    是什么魔力让“三歌”的这支团队发生如此巨变?

    该团演员项利平告诉记者:“离不开上级的支持和团队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团长童桂贤锐意改革,带着大家闯市场,她是我们唱响‘三歌’的领唱人。”


            只有一条路——改革


    2007年6月,童桂贤任三明市歌舞团团长。上任伊始,团里的情况如前所述,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及历史遗留问题,加上原有“吃大锅饭”体制,一线演员长期无法交流更新,原编制内演职人员年龄老化,维系演出基本上靠聘用的临时演员担当,事业发展步履维艰。

    摆在她面前有两条路,要不歌舞团解散,要不改革。“其实只有一条路,领导信任让我来任团长,不是让我来解散这个团的。所以,只有改革。”童桂贤说。

    这是全省第一家提出改革的国有演出单位,破开荒的事,没有地方可以借鉴。童桂贤把中层以上干部召集起来,成立改革工作小组,群策群力,方案一稿又一稿,发现问题推翻了重来。有次讨论方案,从上午八点研究讨论到下午四点,才想到还没吃午饭,便到附近吃了碗拌面后,继续探讨到深夜。

    初步方案出台后,边试行边摸索。一是改岗位。例如把长达十几年未演出的乐队取缔成立市场营销部。二是改机制。针对歌舞演员职业特殊性从终身制改为竞聘上岗3-6年合同制,对未上岗的人员进行分流安置。三是改管理。全部职工按正常上班,试行岗位与职责,收入与岗位相结合。

    当然是反对声一片,有老员工甚至威胁童桂贤说要跳楼,声称要穿着演出服去市里上访。

    症结很多,但有一个根本问题是职工的社保金没有缴纳。那时,童桂贤正值孕期,但仍坚持到市里要政策。2008年正好迎来文化体制改革政策出台,在市里的支持下,市财政核拨400万元一次性解决了全团人员的社保问题和分流辞职人员补助费。

    基本问题解决了,童桂贤想到了团队的造血问题和增收问题,提出注册成立三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把公司办成真正属于演出市场的主体,让那些未竞聘上的闲置人员安置到公司里跑市场,按业绩拿工资。并根据需要招聘了一批优秀的演职人员,拓展新业务,实现收入快速增长。

    改革成功了!童桂贤说:“员工收入增加,群众对我们的评价高了,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这就是改革带来的新面貌!”


         闯市场,她说自己像个民工头


    老体制的束缚解除了,童桂贤便大胆地探索市场运作新模式。

    如果单纯对外承接演出,收入仍然无法弥补歌舞团运作的资金缺口。增加收入,就必须依托自身优势,开展多种经营。歌舞团的优势在哪里?童桂贤想到,除了演艺活动,应大胆尝试承接大型庆典、礼仪、会展特装等业务,因为团里有这方面的人才、技术优势。

    刚承接庆典活动时,什么都不懂,都靠自己摸索。第一次承接了一个工业园开工庆典仪式,童桂贤带领所有演员一起去,连气球都自己充,彩旗自己插……夏天的庆典现场太热,童桂贤就给每个员工发顶草帽。现场没有卫生间,童桂贤和演员们就坚持不喝水。主办方见到她,大为感慨:“工头只见过男的,没见过女的。”

    “那时,自己真像个民工头,在工地里干活,谁都不会想到我们是在台上的演员。”童桂贤说。值得欣慰的是,员工们都很团结,不再把自己当成仅仅是演员,粗活累活一样干。

    2010年海西现代物流园开工庆典,庆典前连续三天狂风暴雨,拱门、舞台被吹倒三次,有的员工看到搭好的台架被风吹了,都流泪了。为了与大自然抗争,他们在现场不休息地坚守了72个小时,以保证庆典的顺利举行。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磨砺中汲取了经验,也锻炼了团队。如今,三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已从单纯的对外演出扩大为面向社会开展演艺、庆典、礼仪、户外广告、会展设计、制作安装等衍生产品开发的多元文化企业。他们承办的林博会开幕式典礼,继续两届被认为是最精彩的,年年出新有亮点。


          带出了一流的演出队伍


    三明市歌舞团、三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童桂贤既为团长,又是“三歌”的领唱人,以经营公司辅助艺术生产,将三歌营业收入贴补到一线演员的工资及社保五金,增加了艺术创作经费,提升了节目的质量和档次,带出了一流的演出队伍。

    经费有了保障,加上国家配送的流动舞台车,歌舞团每年都能组织200场以上演出。如送戏下乡,自2007年2月以来,已在全市12个县(市、区)140个乡镇演出200多场,观看演出的农民观众突破百万人次。同时,还实施了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走出去”战略,先后在上海世博会、香港、福州等地巡游或专场展演。并且打造了一批艺术精品,选派演员参加全国性及省、市重大比赛中多次获奖。

    台上是演员,台下是员工。童桂贤身为团长也不例外,必要的时候她也能上台为观众表演。演职员工在她的带领下,个个都是一专多能的多面手。如歌手项利平,在台上是歌手,在台下是追光灯师,外出是司机和领队,回来还要负责行政办公室的工作。而许多年轻的演员,都被培养成礼仪鼓队手,他们青春靓丽的外表和充满活力的表演,是各类庆典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信念最重要


    童桂贤喜欢音乐,喜欢唱歌。她1995年从福建艺术学校毕业后,便一直是三明歌舞团的歌唱演员。因为对音乐的痴迷,她又先后在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和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系进修。

    2008年,童桂贤在中国文联主办的首届金钟奖评比中,成为福建唯一入围的职业歌手。同年,又获福建省第九音乐舞蹈节专业组美声唱法银奖。2005年,在第二届福建省文艺出新人大赛声乐赛项上,因所带学生参赛成绩优异,荣获银牌指导奖(名列文艺园丁榜);2008年12月,在中国艺术特长生教育成果展示活动福建省区总决赛中,她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称号。

    “无论是音乐追求,还是带领团队,信念最重要。是信念支撑我走过顺境与逆境。”对于经历,童桂贤深有感触地说。
  现在,她的****梦想是,他们团队创作的艺术作品能得到更多人的喜爱,所有一起经历的同仁,一起秉持信念,一起走下去,对艺术、对事业,都不放弃。

                            (原载2011年5月20日《三明广播电视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闽公网安备 350402020001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