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媒体报道 >> 童桂贤: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童桂贤: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2021-01-01 09:07:25 来源:三明民盟 浏览:3996

  在电影《立春》里,蒋雯丽饰演的女主角王彩玲,是来自北方小城市却怀揣歌剧梦的大龄音乐女教师。王彩玲在剧院门外等歌剧开演后再跟“黄牛”买票的一幕,童桂贤心有戚戚,“那时的我,也经常是等到快要开场才跟票贩子讨价还价买票入场”。
  与王彩玲同世俗生活言和的电影结局不同,来自南方小城的童桂贤抓住人生十字路口的机会,凭借一档电视节目闻名遐迩,又用20年的厚积薄发,成为第一位在国家大剧院舞台上放歌的三明人。
  时刻努力,机遇才会青睐于你。这句“鸡汤”在三明市歌舞团团长、女高音歌唱家童桂贤身上,成为现实。
  私下里,童桂贤的爱好与其专业风马牛不相及——喜欢种菜。童桂贤丈夫总是调侃她说,“咱们能不能有点高雅点的爱好”。但童桂贤很享受种菜的过程,从播种、发芽、施肥到收获,每个阶段都有不一样的感动,“特别是经历辛苦耕耘后的收获,是那样让人满足”。

                  缘起:隔壁飘来的歌声

  童桂贤是三明沙县人。小时候,家旁边有个祠堂,后来改成了村里唯一的一所学校。学校里有个民办教师,经常会教孩子们唱各种歌曲。孩提时期的童桂贤一听到学校飘来歌声,就会跑出家,蹲在祠堂门口听,跟着唱,跟着学。
  这大概就是童桂贤最早的音乐启蒙,虽然那时她根本不懂歌词是什么意思。1991年沙县举办全县“中华大家唱”卡拉OK比赛,15岁的童桂贤赢得第一名。这场比赛,注定了童桂贤与歌唱结缘终生。
  1992年童桂贤考入福建三明艺术学校,主修声乐。在艺校学习期间,童桂贤结识了从青海省艺校调来的郑启斌老师。一次课上,郑启斌拿出一个唱盘,播放了一首澳大利亚花腔女高音萨瑟兰的作品——《印度银铃》。在那个互联网并不普及的年代,童桂贤能听到的多是央视播放的《小背篓》这类歌曲。突然之间接触到歌剧,她惊异于世界上有如此美妙的声音。
  郑启斌鼓励童桂贤,将来可以到中央音乐学院去学习这种唱法。由此,去中央音乐学院深造的愿望扎根于童桂贤心中。
  从艺校毕业后,童桂贤被分配到了三明市歌舞团。期间,她仅有一次上台的机会,还是在舞剧里跑龙套。歌舞团内激烈的竞争让童桂贤意识到,必须要有过硬的专业本领,才能在文艺院团站住脚。她隐约感到,自身声乐实力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在父母的支持下,童桂贤放弃已有的工作,顶着压力,义无反顾地奔赴中央音乐学院学习。
  童桂贤说,上世纪70年代出生于农村的自己,和那个时代的多数人一样,家里物质条件相对匮乏。但父母十分支持她去学习音乐,不管是初中毕业后去读艺校,还是后来自费去中央音乐学院深造。

                破茧:从默默无闻到家喻户晓

  极强的自尊心,让已经成年的童桂贤不允许自己再跟父母要钱。“北漂”期间,她除了学习,还在一家台湾人开的百货商场做导购。每天,童桂贤在五环的地下室以及二环的学校之间疲于奔命。
  相比于生活的艰辛,见了世面的童桂贤更感受到自身的不足。“我是抱着吃苦的决心来北京学习的。更多的苦涩是看到大都市里人才济济,自己有一种深深的挫折感。那感觉就像井底之蛙突然跳出井才发现自己的渺小。”
  那两年除了教室,她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童桂贤说,在这个亚洲****的音乐图书馆,我听到了来自世界的声音,开阔了视野,也坚定了我追求梦想的信念。
  “北漂”期间,童桂贤明白了信念的力量。她说,不论身处何种困境,“我坚信头顶上始终会有皎洁的明月以及无数闪光的星星”。
  学习与磨砺让童桂贤迅速成长,但因为经济压力,两年后她不得不离开北京。“不甘心就此回去,但是却不得不回去。”
  1998年,童桂贤回到故土,再次进入三明市歌舞团担任独唱演员。这时恰逢东南卫视推出《银河之星大擂台》选秀节目,这档当时最为红火的集歌、舞、表演为一体的综艺性电视节目,成为童桂贤职业生涯的第一次转折点。
  节目中,童桂贤凭借不俗的唱功,一跃成为家喻户晓的擂主。此后的几年间,带着擂主的光环,她跟随三明市歌舞团的脚步,走遍三明的山山水水。
  童桂贤经常想,如果没有去中央音乐学院进修两年,即使参加了节目,也不会胜出。“而恰巧我进修了,时间不早也不晚,刚好赶上了这个节目,刚好让我有了施展自己梦想和才华的舞台。”
  很多人说童桂贤是幸运的。其实她也这样想,因为所有的一切好像是水到渠成。但她明白,没有自身的努力又怎会这样顺利。“幸运女神青睐的应该是有准备的人。而我除了自身的努力,刚好又有了幸运女神的加持而已。”

               绽放:不忘初心的带头人

  尽管靠着一副金嗓子获得名声,但童桂贤从2007年扛起濒临解散的三明市歌舞团这个担子以来,有将近十年时间很少在舞台上出现。
  歌唱演员是一份很单纯的工作,为何临危受命接下歌舞团的重任?童桂贤说,我有责任和使命去把三歌建设好、发展好。歌舞团只有发展好了,才能让更多像我一样有歌唱或者舞蹈梦想的演员,有机会和平台去施展自己的才华。
  2007年,歌舞团的处境十分困难,到了连音响设备都要去向兄弟单位借用的地步。思虑再三,童桂贤果断放下演员的身份,以行政管理者的角色用心用力地建设三明歌舞团。单位的基本保障怎么解决,人从哪里来,如何激发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人心如何凝聚……这一系列问题,成为童桂贤面前的棘手难题。
  2008年,她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带领三明市歌舞团率先在全省投资成立了“三歌文化传媒总公司”,提出“四不怕”——不怕坐冷板凳、不怕吃闭门羹、不怕丢面子、不怕碰钉子,主动去推介自己,主动去推介歌舞团演出活动。经过5年的发展,歌舞团每年承办近300场演出,年营业额达到了1500万元,演职人员有近100名,迈进了新的发展时期。
  此外,十多年来,她和团队一起走遍了全市的基层乡镇、街道,带去上千场流动舞台车文化下乡演出及系列公益文艺活动,受到广泛赞誉。
  在做好行政管理工作的同时,童桂贤对唱歌的热爱,以及关于音乐梦想的初心始终未曾消退,一直坚持利用假期自费前往北京、福州等地学习,苦练内功。“真正热爱的东西,不管时间过去多久,离开得多远,它始终在那牵绊着你。”
  在北京学习时,童桂贤看到保利剧院或者是北京音乐厅的歌者,想着“歌者当如是也”,只有站在行业顶尖舞台上表演过,才无愧于心中的热爱。
  皇天不负有心人,童桂贤于2017年、2018年连续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放声高歌。
  国家大剧院演出结束后,主持人问她紧张吗?她说,为了当晚的音乐会,时光已经走过20年了,“我浑身的血液都为今晚的音乐会奔腾”。

                     原载2020年12月28日海峡姐妹公众号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闽公网安备 350402020001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