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媒体报道 >> 福建省教学名师刘菊春:教育的高远目标是什么?

福建省教学名师刘菊春:教育的高远目标是什么?

2018-05-19 17:18:27 来源:三明民盟 浏览:2588
导语
    她本是三明八中一位普通的语文老师,却因应时代发展、守望“每天进步一点点”的教育初心,始终不忘追寻教育最高远的那个目标,慢慢成长为区、市、省级名师,首批福建省中小学语文教学名师、正高级教师,并领衔了福建省首批中小学(幼儿园)名师工作室“中学语文刘菊春工作室”。她的成功背后,有个人的努力、政策的加持;她的脚步背后,影影绰绰站着无数默默无闻的普通山区教师;她用自己三十多年的教育实践发出一声最响亮的呼喊:每一位普通教师都有可能成为名师。 

吴炜旻(本刊记者,以下简称“吴”):福建省“中学语文刘菊春工作室”在三明挂牌成立时,您在会上以“登高自卑,行远自迩;敬业乐业,持之以恒;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渡己渡人,成全生命”这32个字诠释了名师的高度和工作方向,能说说您是怎么理解这几句话的吗?

刘菊春(以下简称“刘”):“登高自卑,行远自迩”,前提是心中有“高地”有“远方”,这“高地”和“远方”就是我们的目标——没有目标的出发,必然是黑暗的远征。这“高远”的目标是什么?是教书育人。虽是老生常弹,但不得不谈,因为它是所有教育教学的灵魂。如果我们的教学只是纯技术的学科教学,那就失去了魂魄;如果我们的教研只是技术技能的研讨,那它一定失魂落魄。教书是途径,育人才是目的。通过教书,育什么样的人?如果以为教书教到考试成绩优异,上清华北大,上985、211,就是育人,这是极其狭隘的。高考结束之后满天飞扬的被撕毁的书页,是我们想要的吗?迷茫空荒、没有信仰,是我们想要的吗?不守规则,缺乏教养,是我们想要的吗?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我们想要的吗?教育应当使他人、使自己变得更美好、更纯洁、更善良,更有用。用肖川博士的话说,就是让我们的教育“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迷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
    “高远”的目标就是定海神针,有了它,就不怕风吹浪打。“名师工作室”的关键词是“工作”,唯有“工作”才有“成长的履历”,才可能通往名师之路。向着目标,立足现实,立足脚下,从低处向上攀登,从近处向远方推进,就是我们的基本思路。
    “敬业乐业,持之以恒。”敬重我们的职业,乐于为之奉上时间、精力和才情,是我所期盼的为师状态。一位教师能敬业乐业、持之以恒,他怎么可能不成名师?“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名师辈出,就是学生、民族、国家的福气。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工作室成员及研修人员来自八闽大地,是我及各地教育局精挑细选的老师,他们起点高,各有特点,各有才干,工作室就是要为大家搭建一个宽松自由的交流平台,让大家各展其美、互相学习、扬长补短,最终提升专业素养。
    “渡己渡人,成全生命。”“渡”,是向着目标前进的过程。要“渡人”,先要有“渡”的本事,得先“渡已”。我们在教书的过程中,将学生由此岸渡向彼岸,是在新的层面渡自己——渡己渡人,渡人渡己,循环往复,没有止境。一味地强调“一切为了学生”,而不顾及教师自身的利益,是狭隘的。教师应当在成全学生生命的过程中获得职业的尊严、内涵的发展、幸福的生活、心灵的愉悦与灵魂的满足。 

吴:工作室目前有8位成员、19位研修人员,两者有何区别?这些成员、研修人员的遴选标准是什么?他们来自全省各地,是否会对工作室日常的教研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您打算如何克服“距离”这一问题?

刘:按照闽教人〔2015〕127号《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及(闽教师〔2016〕75号《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做好省级名师工作室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每个工作室团队由5-10名成员组成,挑选特级教师、省教学名师、省学科教学带头人和其他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优秀骨干教师组成,具体人选由名师工作室提出。我工作室8位成员就是来自各地的特级教师、省学科教学带头人、市名师。文件还规定研修人员由各设区市根据省教育厅每年下达的名额,推荐具有培养潜质的中青年优秀教师和农村骨干教师参加,也就是说,研修人员职称未达副高也可,侧重在“有潜质”“中青年优秀教师”和“农村骨干教师”。
    他们来自全省各地,一旦设计大型活动,距离增加了工作的难度,既有事务性的,更有日常交流上的,而且大家相互了解、学习,需要时日。但是反过来说,距离也增加了“魅力”。不同地区的老师有不同“气质”,交流时更有新鲜的“碰撞”,再说还有信息技术的支持如微信群、QQ群。 

吴:工作室的成立,不仅是对领衔人个人的认可,更是期望发挥领衔人的“引导”作用,尽快加速所有成员的成长,您在这方面是否有什么规划?准备怎么样在未来加以落实?

刘:说老实话,人的成长是最奢侈的事,人的成长最讲“慢”的艺术。从这一点说,培养人要沉得住气,静得了心。没有捷径,只有“俯而读,仰而思,起而行”——我把这当作我工作室的行动策略。更具体地说,要聚焦、勤勉、乐写。
    聚焦──专注于“言语形式教学”,专注于“历练通文,得法养习”,开展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研究与试验,努力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以教代学、以讲代练、以讲文本内容为旨归的状态。
    勤修──在勤奋读书中成长,在积极实践中修炼。每位成员都要在周期内开研讨课或讲座,要用“课”呈现自己的思考。
    乐写──乐上课,乐动笔,特别是重视融合信息技术,以更丰富的方式交流,做中悟,写中思,思中进,进中乐。读书、思考、交流、实践,螺旋提升专业素养。 

吴:您的工作、生活态度是“简单生活,简单工作,悠闲读书,快乐写文”,相对倾向于个人、自我的方面,这和工作室尽可能培养更多人的目标是否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若有,您会如何调节、平衡?

刘:“简单生活,简单工作,悠闲读书,快乐写文”是我的梦想。“简单生活,简单工作”主要指心无旁鹜,专注做好自己的工作,不汲汲于其他。“形而上”是简单的,具体到形而下,就不简单了。比如,要想开展一次活动,涉及组织安排,更涉及专业方面的研讨深度、广度和适切度等。至于“悠闲读书”,能够在无数杂事冗务之外静心读书,便是****的“悠闲”啦。写文章表达自己,过程往往痛苦,但完成之后,便是快乐。痛并快乐着,难逃此规律,是为“快乐写文”。这和工作室尽可能培养更多人的目标有点小冲突——时间紧张。不过,在成员培养上花时间,也促使自己长知识、增才干,有另一种收获。 

吴:您在长期的教学研究过程中比较重视实践、重视课堂教学本身而不太愿意牵涉太多理论、概念,这一坚守是否意味着您将来会带着工作室成员更多地贴近一线?您认为这样做的优势是什么,又会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刘:我比较重视实践、重视课堂教学本身而不太愿意牵涉太多理论、概念,一是因为自己太笨了,学理论吃力——每个人有不同的思维特点;二是因为自己的教研员工作经历必须时时关注实践问题。聚焦于自己的实践,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这样反而开出一条自己能走的路子。所有理论,其价值应当体现在学生的健康发展上,我们的一线教学,亟需将理论转化于有效实践的研究,我们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加入这一行列,不过,最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最广大的一线教研员和教师自己。听过不少专家、学者、名师的分享,听其言,大有共鸣,观其理论关照下的课堂,则感到道阻且跻、道阻且长——初中语文教学,或者可以说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现实,并不“光鲜”。我关注的是课堂教书育人的效果,这样的坚守,自有其价值。我的导师陈日亮老师为我的《我从课中来》作序时说:“菊春说,这本书是‘逼出来’的,不是被推到名师培养对象这个位置上,她仍然只会搞点‘雕虫小技’。但我觉得就语文教学来说,‘雕虫’亦谈何容易?和那些志在‘雕龙’和‘屠龙’的比起来,其功夫并不见得就低下。”
    我个人的工作经历,自然影响工作室成员更多地贴近一线。正如我的导师福州一中陈日亮老师、上海师大郑桂华教授、福建省教育学院鲍道宏博士的语文教育思想必然影响我一样。优势是实在不虚——我痛恨虚浮。但它必有局限:广度不够、深度不够,有时显得不灵活。自始至终,我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和特长。
    但“我不能为”不等于成员“不能为”。我自己“不能为”但当努力为,至少要努力为成员提供平台,加强理论学习,开阔视野,特别是传统文化视野和国际视野,力促他们抓住机遇,“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这样,团队成员欲“登高”“行远”就不是不可能。我很高兴,最近发现了一些好苗子。 

吴:初中语文不仅和初中其他学科不同,同时也不完全等同于高中语文,或因此之故,省级中学工作室特意将语文学科划分为高中语文和初中语文两个工作室。作为初中语文工作室领衔人,您认为初中语文工作室和高中语文工作室的差异在哪里?其特殊之处何在?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它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刘:初中语文工作室和高中语文工作室的差异在哪里?对初、高中语文教学的研究、课程的研究各有专攻。初中语文的特殊之处在于,初中学生处于小学和高中之间,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初中语文教学得适应这样的“过渡时期”,初中语文工作室得基于现实问题开展工作。我想,两者的共性更多一些,都围绕“侧重语言形式的讨究”这一“本然”的语文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教研活动,当下都亟需“去蔽”——去对语文课程认识不清之蔽。 

吴:工作室成立之后立即举行了同读一本书活动,这体现了您怎样的认知和考虑?活动效果如何?

刘:坚持读书是教师“与众不同”的必由之路。工作室成员及研修成员基础较好,他们要突破、超越,必须坚持读书。自读,独乐乐;众人共读一本书,众乐乐。自2012年4月领衔三明市及梅列区两级名师工作室以来,我始终坚持举行每年一次的读书报告活动,人人共读,人人要言说,人人要写心得,人人要争取在刊物上发表心得——读书报告会只是一个侧面,平时,工作室提供给成员大量的书籍(三年,人均近三十本)。市、区工作室成员能够成为三明市甚至我省的语文教学生力军,得益于读书。从大家的反馈看,大家都痛并快乐着——很享受这样静心阅读经典论著的过程,享受大家交流、碰撞的过程,享受导师高站位的妙言睿语。在参与过程中,工作室成员们获得的成长目前难有显性的呈现,但一定要开出花儿结出果实。 

吴:阅读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很难通过一两次活动就取得明显效果,需要持续的坚持。
    从您个人来说,您是喜欢“悠闲读书”,这似乎和这种“要求”性质的阅读略有不同,您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

刘:关键还是看如何理解“悠闲读书”。如果将“悠闲读书”理解为读闲书,这种“要求”性质的阅读与此有矛盾;如果将“悠闲读书”理解为与各种冗杂事务相对的静心阅读,这种“要求”性质的阅读就与此一致。 

吴:写作是教师至少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之一,但却遭到了很多一线教师的拒绝和否定,您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工作室在这方面有什么样的考虑?工作室成员众多,各自的能力有差异,您比较倾向于培养他们哪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刘:教师必须写作,语文教师更得写作,写什么都行。作为工作室成员必须有写作而且发表的欲望、实实在在的行动。因为,写作一定是思维的深化,写不清则意味着想不清。写清,就是对自己思维品质的锻造。 
    教师拒绝和否定写作,原因不少,大体有以下几点:第一,从小学一直到大学,都没喜欢过写作,只是误打误撞当上了教师,写作内在动力先天不足;第二,能力方面有先天的欠缺,后天又不勤劳,短板一直存在;第三,日常工作特别琐碎,大量的非教学事务占领了大量的时间,使得教师少有时间静心阅读、思考和深入研究,所以要写点东西,下笔生涩,面目可憎,恶性循环。
    工作室准备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推进写作,如开课说课,如论坛交流,如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课文教学解读。我不敢保证所有成员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只希望能够播下种子,希望他把表达、分享作为一种习惯。做中悟,写中思,思中进,进中乐。找到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快乐,这种高峰体验,才是持久的。
    经费允许的话,也可以奖励写作勤奋且有成效的成员。

吴:由您领衔我省第一个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不仅是对您个人能力的认可,更是对三明初中语文教育的肯定,作为当事人之一,您认为三明市推进的初中壮腰工程中涉及师资的部分有哪些切实落到实处、值得肯定的做法?工作室在未来的推进过程中是否有考虑与这方面的对接?

刘:我个人的成长与三明市教师队伍建设的土壤密切相关。
    我工作了30年,始终没离开三明地区,其中27年服务于初中,几乎都在为推进三明市的初中壮腰工程而努力。三明市重视初中学段的工作,2011年以来,实施两轮次的“三明市提升初中教育水平三年行动计划”,在市财力极其有限的情况下,积极探索队伍建设新思路。
    三明市这几年梯度培养教师,尽管和其他地区相比显得有些晚了,但是做得扎实,从县、市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培养的工作来看,还是很有成效的。我工作室只是队伍建设中极小的一部分内容,但是先天地与梯度培养教师工程对接,县、市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市名师培养对象几乎与我的工作室都有联系——我的三明成员几乎都是市、县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市名师培养对象。希望这些星星之火,可以形成燎原之势。
    星火燎原,这是更重要的工作。工作室未来也一定会在这个方面进行更多的努力。对每一个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不跟风,不盲从,不迷信,要保持自己专业的清醒。
                                                    (原文刊载于《福建教育》总第1148期)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闽公网安备 350402020001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