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参政议政 >> 政协提案 >> 政协十届二次 >> 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养老服务工作的建议

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养老服务工作的建议

2018-02-04 10:39:58 来源:三明民盟 浏览:2274
                                           龚祖清 刘静云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不断加剧,国内一线大城市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如上海静安区老年人口比例已高达34.4%。据统计,至2016年底,三明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6.3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6.1%。这表明,我市虽已提前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但未来几年社会抚养负担较一线城市轻,而城市发展空间、经济发展潜力较大,为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提供了重要机遇期。
    近年来,我市在养老事业补短板上可谓“亮点”纷呈。不仅在全省率先启动乡镇敬老院公建民营和“敬老院+光伏”试点,还建成了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9个,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城市覆盖率100%。全市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签约率达100%,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增至5家,护理型养老床位3536张,占比23.6%,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提高至27.82%,两项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虽然我市在养老服务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仍差距很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居家养老发展滞后。一是硬软件条件不足。“适老化”养老设施不足,且一些社区所谓的养老服务站,实际上就是换了块牌子的棋牌室、老年人活动中心,没有也无法提供居家老年人所需的照料、托养、护理等服务内容。二是社会化程度不高。投入机制和工作方法仍以政府推动为主,民间资本参与动力不足,服务商形成品牌的很少,难以可持续发展。三是人员队伍不足。养老的专业管理人员、一线服务人员匮乏,专业志愿者队伍没有建立,制约了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机构养老发展缓慢。一是养老机构难以扩大规模。因养老服务业属于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微利行业,存在融资难、用人难等诸多问题,不少养老企业均处于亏损状态。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乡镇敬老院规模小、入住率低,基础设施陈旧、服务项目单一,多数仅提供棋牌娱乐服务,只能达到简单的“养”。
三、医养结合效应尚未显现。一方面是“养中没有医”。全市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5家,大部分养老机构只能做到简单的“养”,而无法做到医疗康复的“护”。另一方面是“医中没有养”。大型医疗机构医院由于自身医疗资源紧张,难以附设养老床位;现有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站存在场所小、人员少、诊疗器材及服务项目单一等问题,加上相应的公共资源由卫计、民政等不同部门分配,既造成“医”的资源浪费,又未发挥“养”的作用。
    为此建议:
一、在顶层设计上,精心绘制养老服务“路线图”
目前而言,国内所谓社区养老归根到底还是居家养老的一种延展形式,老人的养老方式实际就两种:一个是专业机构养老,一个是居家养老。鉴于此,建议我市的养老服务路径设计为:第一,确立“9802” 养老格局,即98%的人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为依托,2%的人进机构养老。第二,构建城镇 “十分钟养老服务圈” 。即在养老设施和布局规划中,整合社会资源,按照“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城区)、“农村幸福院+居家养老”的模式,满足居家老年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服务需求。以社区为例,主要包含两个内容:1.“十分钟照料服务圈”。在社区建立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等),以每个中心为“圆心”,老人可在10分钟步行距离内步行至养老机构或服务地点享受服务。2.“十分钟呼叫服务圈”。社区老人只要拨打居家呼叫服务系统的服务电话,养老服务商通过联合社区家政服务机构、商业服务网点、社会中介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等形成服务队伍,十分钟内上门为老年人服务。
二、在板块补齐上,优先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一是确保养老服务设施配建到位。统筹考虑医疗资源分布状况、增量建设和存量改造等因素,编制全市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和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建议将城乡养老设施建设列为政府每年为民办实事项目,逐年分批建设。到2020年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率先在城区(乡镇中心)实现十分钟养老服务圈,60%以上的建制村建有养老设施。专业化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尽量达到“六室一场一厨”的要求,即建有服务咨询室、日间休息室、多功能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医务室、健身康复室、室外活动场和厨房(或配餐间)。农村幸福院按实际参照社区养老服务站标准建设。二是扶持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养老服务企业。引导养老服务企业完善运营模式,加快建设老年人基本信息库,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实行线上呼叫信息服务和线下实体援助服务;鼓励养老机构把业务向社区拓展延伸,向社区老年人提供“喘息式”的短期照护服务或者上门服务,乃至直接进入社区承办日间照料中心。
三、在政策发力上,注重把握精准聚焦和资源优化配置
一是在机制健全上发力。要有人做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队伍体系,民政部门专门设置养老服务科室,增设2名人员编制,乡(镇、街道)配备1名专职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社区(村)设置1名助老员。要有钱投入,把养老事业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建立自然增长机制;适时设立养老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将一定比例的福利彩票公益金用于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业,并逐步提高投入比例。二是在企业培育上发力。针对养老服务研究制定激励和保障政策,包括:对专业化养老服务组织无偿提供或3-5年无偿提供服务运营场所、水电气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发放老人补贴(视财力制定床位补贴、护理补贴、餐饮补贴)等方式,降低养老企业运营成本;采取土地租赁、土地作为股权投资等方式,解决养老服务设施用地难题;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拓宽信贷抵押担保物范围,破解养老企业融资难题;通过购买服务、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促进养老服务管理运行机制从政府主办向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转变。三是在队伍培养上发力。“用人难”将是今后长期制约养老产业发展的“瓶颈”,建议中远期在三明职教园引进或发展养老服务职业学校,近期争取市医学科技职业学校等院校增设养老服务专业课程,与养老机构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抓紧培养老年服务管理、医疗保健、护理康复、营养调配、心理咨询等专业人才,通过政府给予职业培训补贴等方式,鼓励、引导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在居家养老服务业就业。同时,积极发展志愿服务队伍,依托社工组织,建立为老志愿者注册登记、志愿服务记录制度、星级认定和嘉许回馈制度等,探索“时间银行”等激励机制,为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公益性服务。
四、在方向选择上,坚持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一是推进专业化发展。鼓励有意愿的养老机构开设医疗点或康复医院并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管理范围,让入住的参保老年人按照规定享受相应待遇;暂不具条件养老机构要积极与医疗机构开展签约合作。推动社区医养结合卫生服务站与养老机构无缝对接,为老年人提供医养护一体化服务;落实家庭医生签约,鼓励以家庭病床模式,为社区内重病、失能等老年人提供定期上门诊疗服务,促进医养深度融合,做到“养中有医”、“医中办养”。二是推进规模化发展。支持本土企业连锁化、规模化经营,逐步形成品牌效应,降低运营成本,实现企业良性发展。在推进乡镇敬老院转型升级工程中,以乡镇作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试点,辐射服务周边乡镇区域老人,建立星级评定机制,针对试点的设施设备、人员配备、服务管理、用户评价等情况定期开展评估。三是推进产业化发展。向内着眼培育一批本土企业转型发展,向外着力引进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度高的养老服务业品牌,针对北上广深、武汉、福州等一二线城市老龄群体,打造“候鸟式”度假养老、旅居养老、养生养老目的地。同时,大力发展老年用品产业,发展养老关联产业,打响“健康三明,幸福养老”区域养老品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闽公网安备 35040202000192号